对于白银价格后市表现,李超表示,3月以来黄金价格短期大幅上涨,白银库存维持去化,白银COMEX期货及白银ETF持仓有所增加;商品属性方面,全球矿产银供给增长受限,光伏+AI驱动工业需求增长,预计白银供需将维持短缺,预计白银COMEX期货持仓或将持续增加,触发金银比修复条件,白银价格快速上涨。美国银行预计,黄金和白银在未来12个月内将上涨至超过3000美元/盎司和30美元/盎司。
2025年,雨果奖得主海漄的首部长篇科幻小说,预计将与读者见面。
2024年,这位“90后”依然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写作,花在写作上的时间与之前区别不大,不一样的是首部科幻短篇集《海漄怪奇故事集》多次加印、获奖,并集中精力赶在新年到来前完成了长篇小说。
海漄对《球状闪电》中陈博士父亲的遗言情有独钟:“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。”后来,他把这句话写进自己作品的后记。
海漄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早早找到了自己“迷上”的东西,30岁便获得了雨果奖,还在于他的清醒和现实。
深圳青年海漄说,他看重自己在行业里十几年来的积累,这已经是人生的一部分,不想因为爱好有了更大发展就彻底转换赛道,否定曾经的努力。工作节奏快,要求他不断学习新的东西,并承担责任,这也与写作中要求的一些素质相通。
海漄形容所在团队的小伙伴们勤恳低调、默默耕耘,但同时,在他们背后的一个个世界里,都有属于自己的波澜壮阔。
这就是深圳年轻人的写照。深圳有独特的城市气质和文化底蕴,不少青年白天是上班族,下班后还有另一个甚至多个身份,比如作家、音乐人、UP主、脱口秀演员、调酒师等,既脚踏实地,同时仰望星空,有自己的“双面人生”。
就像海漄白天做金融,工作业务被同事评价为“着实厉害”;晚上写科幻,心中有着对宇宙、文明的浪漫。幻想背后来自生活的引力,像一根根结实的风筝线,让人永远与大地相连。
双面人
白天做金融,晚上写科幻
他把科幻写作界定为业余爱好,却能获得雨果奖。他认为,只有理性规划好自己的人生,才能在自己划出来的空间内获得更多自由。
海漄是笔名,取自他初到深圳时攀登小南山的感悟。他喜欢王勃的那句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,而小南山三面临海,“涯”上有“山”,谓之“漄”。
远眺大海,背倚青山,忠于梦想,面对现实,是海漄所追求的生活方式。
1990年,海漄出生于湖南湘潭。由于父母是双职工,海漄小时候经常在书店待一整天。慢慢的,故乡的书店在他脑海中搭建了一个只属于他个人的私人花园,曲径通幽,科幻是其中最美的风景。
他早早读过了《古峡迷雾》《珊瑚岛上的死光》《海底两万里》《美洲来的哥伦布》《神秘岛》等国内外经典科幻作品,但直到十二三岁时偶然在《科幻世界》杂志上读到了刘慈欣的《吞食者》和潘海天的《饿塔》,才算真正痴迷科幻文学。
就像《球状闪电》主角陈博士所说:“我完全被它迷住了,在我的心目中,它就像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,在那个世界里,我能见到许多梦寐以求的美妙神奇的东西。”
不过,尽管热爱科幻文学,但海漄非常冷静、理性,读大学时选择了当时就业前景好的经济学专业,2012年毕业后进入一家知名企业,在公司一干就是12年。
如今回头来看,他依然坚持当年的价值观:足够理性是为了给感性留出更大的空间和自由,只有理性规划好自己的人生,才能在自己划出来的空间内获得更多自由。
海漄首部科幻短篇集《海漄怪奇故事集》。受访者供图
无论是在公开还是私下的场合,他在工作和业余爱好间都划分了明确界限。即使2011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《惊情喀纳斯》,但之后的很多年里,他在毕业、求职、工作、恋爱结婚这一现实生活的轨道中,平凡但繁忙,始终把科幻写作界定为业余爱好。
当生活慢慢步入正轨,工作也开始得心应手,海漄工作四五年后重新捡起科幻写作,稳扎稳打,发表了二三十篇中短篇作品后,才开始着手长篇作品。
在结束忙碌的工作后,如何保证有体力和心力在夜深人静时写作?海漄有自己的“加法”和“减法”。
他不内耗,不在琐碎的事情上花太多时间,工作时就踏踏实实工作,用自己的专业、热忱为千人千面的客户提供服务。通勤时间长,他减掉开车给人带来的消耗,选择坐地铁上下班,在地铁上看书。
工作之外,他深夜11点甚至更晚才开始写作半小时或一小时,书房成为他的“加油站”。他仍把科幻当作业余爱好,没有想过通过写作获得什么,纯粹享受阅读和写作带来的快乐。写作时,他只需要考虑自己,自由建构自己的世界,满足自己的想象,获得最大程度的放松。
获得雨果奖后,很多人问过海漄是否考虑全职写作。海漄的答案是,未来很难规划,但起码近几年不会全职写作,希望把工作和爱好分开,不求爆发式创造作品,更希望在勤恳做好工作的同时,安心看喜欢的书、写感兴趣的作品,细水长流。
“我的爱好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绩,本身是因为有我的工作支撑着我。把工作和写作区分开,或许正是我能把它做好的原因之一。如果真的把写作作为一个职业来做,我未必能有现在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。”海漄说。
探路人
科幻创作为文化符号添彩
“我们知道老祖宗的东西很厉害,但是我们需要用现代的科学知识来解释清楚,它们为什么这么厉害”,作家付强说,海漄精于此道。
2024年底,海漄应深圳图书馆之邀,以《寻踪历史科幻:过去与未来的碰撞》为题作讲座。结束后,读者们围拢过来,跟他合影,或请他在作品上签名。他在书上写道: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海漄。”
读者手中的《海漄怪奇故事集》里,除了获得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的《时空画师》外,还收录了海漄2019年以来发表的《龙骸》《走蛟》等7篇口碑佳作和2篇新作。
在文化产品多元丰富的今天,科幻产业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特质吸引人们的目光?
付强评价说,海漄的作品探索出了一条道路,即用科幻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。
“中国故事应当有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”,在付强看来,这些文化符号缺少的一项关键要素,就是自然科学的解读与背书。
在以龙为主题的《龙骸》《走蛟》中,海漄将龙置于真实的历史与科技发展脉络中,描述了龙引发的种种奇观,解释了龙为什么会腾云驾雾、伴随闪电出现,还让龙和古代的大学问家“心电感应”,催生了引人入胜的科幻故事。
龙的高清图。阿茶 绘
在海漄笔下,《龙骸》的主角谢缵泰解剖龙尸发现,龙鳞具有极好的导电性,龙皮则是优质的绝缘体,推测民间传说中巨蟒引雷渡劫等就是为了化龙。齐柏林则发现龙体内有大量囊泡,氢气囊泡提供升力,空气囊泡提供推力,这便是龙翱翔天际的奥秘。基于这些启发,他们分别走上了设计制造飞艇之路。
龙的囊泡如何获得氢气?“龙如同一节容量惊人的蓄电池,不断从自然界中吸收电能,直至达到自身的储能上限。这时它便合上鳞片,带电的鳞片彼此相连,阻绝的电能重新流动,在鳞片上连通后经由鳞片下的纤维组织导入充满水的囊泡中,再次完成电解水的反应。闪电所蕴含的能量比龙自行产生的要高上几个数量级,龙几乎在瞬间就可以重获足够它继续飞行的氢气,能量与物质的转化就这样在它身上形成了完美的闭环。”
《走蛟》的主角则是边塞孤军将领郭昕与困在青海湖中未能化龙的蛟,郭昕多次在亦真亦幻的梦境中化身为蛟,醒来将受伤后奄奄一息的蛟引入冷湖施救,而蛟也极为通灵,主动张开大口将去绳圈咬住,最终成功得救。神奇的是,郭昕与蛟心念相通,得知巨蛟飞升华龙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“轻气”,尽施平生所学制取“轻气”,让巨蛟成功化龙。
海漄说,《龙骸》《走蛟》等作品起源于“龙”这个科幻点子,然后海漄再去搜集资料,由此引申故事,再寻找合适的历史背景嵌入。
对科幻作者来说,一个简洁又震撼的点子是梦寐以求的,“龙”就是这样一个点子。“那一刻,我就像在海边的沙滩上发现了一颗宝石,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捡起它了。”海漄说。
《海漄怪奇故事集》收纳了海漄此前未发表过的作品《土楼外的春天》《愿时间在此停留》,这两篇小说在看向未来的同时,注入地方民俗和传统文化风味,希望能给读者带去更多新鲜感。
科幻作家张冉把这两篇小说归类为“技术惊险小说”,称海漄是一名“在未来、现实和历史的夹缝中捕捉异常现象的观察者”。
挖宝人
“故纸堆”中寻找养料
不仅关注未来题材,海漄还翻阅史料找线索,将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故事作为创作原型,从“故纸堆”中寻找养料,付强评价他的作品足够“中国”。
海漄喜欢从历史中挖掘之对于科幻的价值,将历史素材融入科幻写作,并坚持两个原则:其一,历史科幻小说中,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,都不能违反当前公认的史实;其二,涉及的历史情节,力求还原真实。
为了还原真实,他在动笔前和写作中不断查阅各类资料,其间常有惊喜出现。
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在《旧唐书·哥舒翰传》中查到一条记载:天宝七载(公元748年)哥舒翰“筑神威军于青海上,吐蕃至,攻破之,又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,有白龙见,遂名为应龙城,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”。
唐代名将哥舒翰曾在青海湖湖心岛上筑城防御吐蕃时,目击过一条白龙?这引起了海漄的兴趣,循着这条记载不断拓展,他知道了安史之乱后困守安西的郭子仪之侄郭昕,还有故国被大食灭亡、永留长安的波斯王子继忽娑,而这两个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竟有着相似的命运。
后来,这些线索被嵌入海漄2021年获第四届冷湖奖中篇二等奖的作品《走蛟》中,发展出全新的脉络,最终构筑成整体。
《土楼外的春天》2万多字,讲述了人类幸存者依靠土楼,与机器人携手抵御纳米聚合体“元”入侵的故事,是海漄跳出历史科幻舒适区、寻找更多可能性的一次尝试。
2023年秋,写完这篇小说后,海漄去成都参加世界科幻大会,获得雨果奖,“理想照进了现实”。
《土楼外的春天》灵感来自于电影《末代皇帝》,原型是福建的双环圆形土楼二宜楼。海漄试图依托“福建土楼”这一极具特色的传统建筑,以东方的哲学观、生存观讨论文明和生命存在的意义,对这部小说也抱有较高期许。
2024年,这篇小说获得了首届“天问”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最佳短篇科幻作品奖、首届澳门国际科幻奖最佳短篇文学奖等奖项。
对不少人来说,谈到科幻,往往想到星际大战、机器人叛乱、外星人入侵等题材,认为历史代表的是过去,科幻代表的是未来,两者似乎天然对立,科幻难以从“故纸堆”中寻找养料。
海漄却认为,历史科幻从科幻诞生时就已出现,历史与科幻、软科幻与硬科幻、类型融合与传统经典,不同的路线之间并无对错。科学改变生活,想象改变未来,合二为一的科幻存在无限可能的门类,理应有不同道路可以选择。
在他看来,历史的变化虽然沉重缓慢,但永不停歇,无论是过去发生的、现在经历的,乃至未来可能降临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。无论是传统文化中以史为鉴的思想,还是科幻巨著《基地》中的心理史学,无不揭示着现在和过去对未来的预测和指导。
历史是浩瀚琐碎的,但史书却是高度浓缩的,风谲云诡中自带故事性。
“当仰望星空时,我们感慨寄蜉蝣于天地,对宏大宇宙发自灵魂深处的战栗和好奇,构成了科幻最本源的审美。”海漄相信,人类面对未知和不可为的勇气,是文明存在的意义。在历史和科幻中,人们收获了相似的震撼,或许,这就是科幻必然从历史中汲取养分的原因。
■延伸
作品不乏深圳的影子
对湾区题材也有兴趣
《愿时间在此停留》虽未点明发生在深圳,但熟悉深圳的人能从小说中看出这座城市的影子。
年近古稀的亿万富翁男主角邵杰患有阿尔茨海默病,他在40多年前与第一代建设们来到这座城市,“他们亲手将它从一个闭塞的村落一步步建设了今天的样子。虽然历经数轮大拆大建,但邵杰依然熟知它的每条街道,每个角落。”这篇小说中,无人驾驶的空天出租车可以载人直冲云霄,蜻蜓无人机可以锁定人的位置。
“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,严格意义上的深圳源自1979年宝安县撤县设市,但早在近1700年前的东晋,宝安县便已设立,至明朝永乐年间,深圳之名始见于史料。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,以科技立市的深圳,是一个过去与未来相融合的神奇之地。”海漄说,未来如有合适的时机,希望通过合适的题材设计以大湾区为背景的故事。
科幻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,为读者认知世界打开新窗口,也体现了作者看众生、看自己的方式。在深圳图书馆的讲座中,一位读者问海漄:您的作品中人物有哪些共性特点?希望体现怎样的英雄观?海漄说,英雄不一定是力挽狂澜的大人物,历史上的一些小人物也可以成为英雄,平凡的人也可以英雄。
“如果我们能够用自己想要的方式,坚定不移地走下去,过自己想要的人生,就是自己的英雄。”海漄说。
南方+记者 马芳无锡期货配资